&esp;&esp;柳承憋着坏道:
&esp;&esp;“大哥,三哥挺不易的。”
&esp;&esp;“嗯嗯,还得是我最好的兄弟,会说话。”
&esp;&esp;柳承接着道:
&esp;&esp;“这八十斤盐呐,买家都找了十家,所以还剩七十斤。”
&esp;&esp;堂远哎哎地想要扰乱,柳承思路清晰,他那点儿小心思都被柳承抖了个干净。
&esp;&esp;合着堂远知道县城没啥事,就琢磨要找周清潭合伙做买卖。
&esp;&esp;周家在城里有现成的铺面,熏鸡熏兔没法卖,堂远盯上了盼儿的酒曲。
&esp;&esp;今年家里种了黍子,可以按照南边做甜酒的办法,把糯米换成大黄米呀。
&esp;&esp;酒的价格高,这种偏僻小地方又不严格,现在正是好时候。
&esp;&esp;但是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他不敢直接跟大哥张嘴,就找了个由头先压大哥一下。
&esp;&esp;买卖上的那一套用在这儿,叶青竹哭笑不得,他三弟这个脑子啊,配他的出身,太白瞎了。
&esp;&esp;秋收还没正式结束,且按照规定,今年要交的税有不少。
&esp;&esp;他粗略算计着,余粮还不够吃到下一年秋天。
&esp;&esp;拿去给堂远酿酒折腾?除非他叶青竹是疯了吧!
&esp;&esp;堂远被菱角拎出门干活,叶青竹要把户籍再送回各家手里。
&esp;&esp;自打大麻能收,盼儿就没有一天不碰麻线的。
&esp;&esp;雅儿没有了羁绊,天天背着小背篓进山。
&esp;&esp;现在的她已经不用菱角帮她刨树根,也不必家里人陪着。
&esp;&esp;万成熟知山中飞禽猛兽的地盘,那么雅儿就最了解草药分布。
&esp;&esp;因为要照顾熊家两个小子,万成这几天都没能脱开身。
&esp;&esp;熊初默也教了不少基本功给儿子,现在万长久三个进度差不多。
&esp;&esp;叶青竹进县城一趟,知道了一个消息—县衙现在很缺人。
&esp;&esp;原来混日子的那些,都被暂代的县官清理出去。
&esp;&esp;县衙急需要人手处理庶务,还得是白狼县当地人,又不能仇视宁州君。
&esp;&esp;读书识字的人不难找,但是甘愿一辈子当一个不入品的小吏,人品端方正直的人,恰如沙中淘金。
&esp;&esp;叶青竹想让柳承去试试。
&esp;&esp;熊初默的“熟人”,再有几天都可以过头七了。
&esp;&esp;他的承诺明显难以兑现,还不如他们自己努力一把。
&esp;&esp;柳承并不了解县衙官吏具体职权,招募考定在七月二十六,放榜在八月初一。
&esp;&esp;柳承要收拾行囊,提前出发去县城备考。
&esp;&esp;福禄刚好也要去桃李庄帮师父找桃木,兄弟俩正好作伴一起出门。
&esp;&esp;几天时间,大湾村外又建起三座棚屋。
&esp;&esp;好听话不会说,但是活计漂亮。
&esp;&esp;村里的老住户远远的瞧过,佟广海再次被翻出来对比。
&esp;&esp;是不是过日子人,看做事就能知道。
&esp;&esp;闫珍出嫁后,村里适龄的姑娘就剩下徐娇娇。
&esp;&esp;现在多了鲁玉凤和郭彩蝶,小姑娘最先玩到一起。
&esp;&esp;玉霜乖巧,虽然看着还是瘦骨嶙峋,头大身子小,但精气神儿不错。
&esp;&esp;大人们忙,她就自己蹲在一边玩石头,挖坑,看蚂蚁,捡叶子……
&esp;&esp;小村子很快又归于平静。
&esp;&esp;只是有个别人对叶青竹有看法。
&esp;&esp;兵来匪去,没多大事,偏乳臭未干的小子当村长,小题大做总是吓唬人。
&esp;&esp;糊涂人之所以糊涂,就是跟他讲不明白道理。
&esp;&esp;七月二十六,柳承带着自制的笔墨,走进县衙单独辟出来的考室。
&esp;&esp;初为默记,再试为算学,三试申辩,终试以“民重君轻”为题写一篇文章。
&esp;&esp;暂代县令之职者,也是首次举行这种衙门小吏的选拔。
&esp;&esp;出题难易、试者学识、年纪等全都没有先例可借鉴。
&esp;&esp;柳承在紧张应考,家中兄妹几个却进山采蘑菇去了。
&esp;&esp;今年事多且杂,夏天时就没怎么进山。
&esp;&esp;干山货年底的时候能卖不少钱,雨后的山中,少有无人之地。
&esp;&esp;蘑菇的生长非常快,一天之后可能就会烂在晨露草丛中。
&esp;&esp;除了侯老爷子这样的,连张多荞媳妇儿都把孩子扔下。
&esp;&esp;可见大湾村有人心整齐的时候。
&esp;&esp;也侧面说明,大湾人来钱路子极少。
&esp;&esp;露水干了之后,山上变热,这时候的人少,蘑菇也少。
&esp;&esp;叶青竹是怎么都没想到,一直相安无事的小村子间,竟然因为争抢采蘑菇地盘而引起群架。
&esp;&esp;事情还要从佟丽说起。
&esp;&esp;她同意了叶福禄开荒一年,就真的在咬牙坚持。
&esp;&esp;叶家给的粮食只够活命的,油盐农具,针线鞋服,什么都要钱。
&esp;&esp;她娘就是拎不起来的一滩泥,她操心着三口人的生计。
&esp;&esp;打短工,采蘑菇,野果子,割草,砍柴,收集野苘麻……
&esp;&esp;在这个年纪,她把能想到的都试过了。
&esp;&esp;只要能换钱,苦的,累的,远的,陌生的都敢干。
&esp;&esp;到了出蘑菇的时候,佟丽绝对是村里最早进山,最后下山的那个。
&esp;&esp;二十六这天,都到了后半晌,村里人还没看见佟丽下山,难免说上几句奇怪。
&esp;&esp;一半快到正午时,就不适合在山上钻了,凉热不论,有些动物要在这时候出来活动觅食。
&esp;&esp;一直拖到未时将尽,佟文才拽着袁梅来找叶青竹。
&esp;&esp;“村长,我姐丢了,能不能找人进山看看?”
&esp;&esp;袁梅还是不信她女儿能出事,在旁边叨叨着:
&esp;&esp;“丢啥啊丢,可能在树根地下睡着了,也可能找到大片蘑菇走不动道呢,咱回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