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皇上无子,幸得贵妃娘娘有孕。向阁老这边,只能仰仗老爷子了。不用他表态,中立即可。”
&esp;&esp;秦老大人秒懂。
&esp;&esp;林贵妃要想做太后,得过内阁这一关。
&esp;&esp;他也没问,你就保证林贵妃能生儿子?
&esp;&esp;林文杰既然说了这样的话,自然有把握。他知道太多,对秦家并不好。
&esp;&esp;做好他该做的事即可。
&esp;&esp;“行,向阁老那边,我会尽力拉过来。”
&esp;&esp;林文杰听他说的是尽力拉过来。也就表示秦老大人认为让他中立没有问题。
&esp;&esp;很好,这就解决了一个。
&esp;&esp;第二日,进入翰林院三个月,一直中规中矩的曾凡突然上了一个折子。
&esp;&esp;这个折子提到了将士们的不易,建议提高将士们饷银。
&esp;&esp;其实这种折子每年都有,还不少。
&esp;&esp;但每次拿出来讨论都是不了了之。
&esp;&esp;因为户部并不愿意出这笔银子。
&esp;&esp;而朝堂上的人,也没有谁真正愿意为底层的将士发声。
&esp;&esp;说就等于得罪户部,谁也不傻。
&esp;&esp;折子刚上来的时候,余首辅依旧没当回事。
&esp;&esp;只以水患严重搪塞。
&esp;&esp;他也没胡说。
&esp;&esp;每年五六月都是洪涝高发的时候。
&esp;&esp;各地水灾一报上来,既要安置灾民,又要治理水患,此后还要进行修缮。
&esp;&esp;哪样不是银子?
&esp;&esp;户部绝不可能这个时候出银子给将士们涨饷银。
&esp;&esp;但偏偏这次兵部就跟他杠上了。
&esp;&esp;当然,出头的并不是兵部尚书张阁老。他最早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esp;&esp;但不知怎么的,这事就闹大了。
&esp;&esp;原因是兵部右侍郎冯大人对这个提议很上心。
&esp;&esp;这位兵部右侍郎,就是当时凉王造反,林文杰又抓了李承昊,先皇为了帮皇上提前在兵部布局,把詹事府的詹事调任到了兵部任右侍郎。
&esp;&esp;他调走后,林文杰才升了少詹事。
&esp;&esp;在詹事府的时候,林文杰跟他的关系就很好。
&esp;&esp;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冯大人坐上这个位置不久,想要弄些政绩。
&esp;&esp;若这件事办成,他不就能得了将士们的支持吗?等张阁老告老,他就有资格竞争尚书之位。
&esp;&esp;但跟余首辅硬刚,好像也不太划算。
&esp;&esp;偏偏这人就像铁了心,死咬这件事不放。
&esp;&esp;张阁老最早也没管。
&esp;&esp;但没两天,就有兵营的将士知道了这件事。五军营那边开始有将士跟着上折子,跟皇上诉苦。
&esp;&esp;去年,他们去讨伐反贼,那是拿命去拼呀!但饷银却少得连家人都养不活。
&esp;&esp;这有些夸张,但不是诉苦吗?且士兵们的待遇确实不算好。
&esp;&esp;然后此事彻底闹开。
&esp;&esp;将士们知道兵部在为他们争取,立即把兵部的几位大人捧上了天。
&esp;&esp;在五军营,兵部尚书和侍郎大人为底层士兵发声,在朝堂上与余首辅争锋相对的事,被传得沸沸扬扬。
&esp;&esp;且将士们都坚信,有了兵部尚书为他们出头,这次一定能成。
&esp;&esp;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张阁老就被推到了台前。
&esp;&esp;如今,已经由不得他不上阵。
&esp;&esp;他只有把此事争取下来,才有脸去面对几十万将士。
&esp;&esp;而余首辅也不可能同意。首先这笔支出不小。虽然饷银涨得不多,但架不住将士多呀!且这事一旦定下,那是年年都得出。
&esp;&esp;于是,张阁老和余首辅,每日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esp;&esp;第276章 成功实现一箭双雕】
&esp;&esp;为了给将士们涨饷银的事,一连吵了好几日都没有结果。
&esp;&esp;皇上也没表态。
&esp;&esp;实在是这事让皇上不好表态。
&esp;&esp;涨,这么大一笔支出,若以后又有急需用银子的地方,户部拿不出来怎么办?
&esp;&esp;不涨,那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esp;&esp;所以,皇上只能任由他们吵。
&esp;&esp;但这事拖久了也不好。
&esp;&esp;拖得越久,将士们的不满就会逐渐扩大。若最后还被否了,容易动摇军心。
&esp;&esp;于是,皇上就暗中授意向阁老和曾阁老支持余首辅,反对涨饷银。
&esp;&esp;“近日朝中事多,各地洪灾的应对刻不容缓。实在不宜为一件事做无谓的讨论。”
&esp;&esp;这话还是用救灾搪塞涨饷银,跟余首辅一个意思。暗指朝中议论涨饷银是无谓的讨论。
&esp;&esp;“皇上所虑极是,如今灾民流离失所,自当以救灾为先。”
&esp;&esp;曾阁老在皇上跟前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esp;&esp;但他前脚从御书房出来,后脚就遣了人去知会林文杰。
&esp;&esp;林文杰见此事都吵了这么多天,余首辅和张阁老两派也闹得很不愉快。
&esp;&esp;他再推一把,让此事落定。余首辅得恨死了张阁老。
&esp;&esp;户部和兵部本就有矛盾,有了这件事,以后别想让张阁老支持余首辅。
&esp;&esp;于是,第二日早朝的时候,曾阁老和向阁老按照皇上的意思支持了余首辅。
&esp;&esp;但兵部这边据理力争。
&esp;&esp;张阁老也没办法,他也看出了皇上的意思。但他已经被架在火上了。
&esp;&esp;张阁老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陈述士兵们的不易。冯侍郎在一旁附和。
&esp;&esp;皇上见他一把年纪,生怕他哭得一口气提不起来,就缓了一下。
&esp;&esp;让内阁明日将此事落定。
&esp;&esp;在皇上看来,内阁三票对一票,已经没有悬念。
&esp;&esp;但早朝后,不知怎么的,这件事就在学子中传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