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esp;刑事案件不能和稀泥,必须查个清楚明白,量刑也得合适。民事就不同了,很多民事纠纷最终只是为了叫双方都满意而已,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并不重要。
&esp;&esp;扶苏又拿起一张卷子:
&esp;&esp;“这人脱罪的办法很激进啊,翻车概率很大。看来是个赌性很大的学子,不过孤很欣赏他,他这种适合去当卧底细作。”
&esp;&esp;就是不一定愿意去,毕竟谁来考科举是想去外头当细作的。
&esp;&esp;扶苏再次拿起一张卷子:
&esp;&esp;“这一份也不错……”
&esp;&esp;考官都听麻了。
&esp;&esp;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份卷子,九江王都能挑出可以夸奖的地方来,而且夸完就能立刻想到可以把人安排去干什么。
&esp;&esp;他就不怕区区一道题目考察出来的能力其实飘忽不定,真遇到事情,让他们动手他们就不成了,只是纸上谈兵?
&esp;&esp;扶苏觉得这不是问题:
&esp;&esp;“既然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想出这些答案,说明他们心态很稳,应变能力也强。哪怕只是纸上谈兵,多实操几次也就历练出来了,孤相信他们的能力。”
&esp;&esp;很多“纸上谈兵”只是实操经验不丰富而已,经验上来了就是合格的能臣。扶苏有足够的自信替他们兜底,能让他们放手去积攒经验。
&esp;&esp;反正也不会比正常科举考出来的差。
&esp;&esp;历代皇帝都敢把只会写假大空策论的人丢去直接当官,他还有什么不敢的?至少他考察的是能力,而不是和做官无关的东西。
&esp;&esp;其实科举都算好的。
&esp;&esp;毕竟往前数还有那种听说这个人名声好、孝顺,于是举荐他当官的。
&esp;&esp;这种就连四书五经都没考察过,四书五经里至少有很多篇章是在讨论如何治国,举子也算是学过一点当官的皮毛了。
&esp;&esp;虽然不多就是了,而且和真实的官场也没什么关系。
&esp;&esp;考官听出来了:
&esp;&esp;“所以陛下和您坚持出这种考卷,也有考验举子心态的目的在?”
&esp;&esp;多缺德啊!
&esp;&esp;临考发下试卷的时候告诉你改考数学了,之所以不提前说,就是来考察你能不能临危不乱、积极应对突发困难的。
&esp;&esp;虽说当上官员之后大家确实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没有足够应变能力的人会死得很惨,但考试的时候考人心态,他们还是觉得太变态了。
&esp;&esp;扶苏微笑:
&esp;&esp;“那也比心态差、不懂变通的人入了官场后被坑死要强,毕竟有时候死的可不止你一个,而是你整个三族。”
&esp;&esp;考官们:……
&esp;&esp;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esp;&esp;扶苏将每份试卷都放好,除了实在答得稀烂的,剩下的他都表示可以留用。
&esp;&esp;九江王殿下起身,离开前丢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esp;&esp;“极致的考验后头是泼天的富贵。”
&esp;&esp;能在这一场毫无预兆的考试里展露出哪怕一点能力的人,他和父亲都会用的。因为心态远比能力难得,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心态强大更叫人赞赏。
&esp;&esp;往后的那些考生,他们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那就只能单纯看答卷是否精彩了。没有心态这个附加分加持,能力欠缺的就只能抱歉了。
&esp;&esp;考官们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