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苏南听着陆时的这一顿输出,开玩笑道:“这家店是你家亲戚开的吧,你稳稳的就是一托。”
&esp;&esp;“这么好吃的东西都堵不住你的嘴,快吃吧,你刚不是说饿了吗?”
&esp;&esp;苏南尝了一下果然味道十分出色,紧实弹牙。
&esp;&esp;饱餐一顿后,苏南问道:“你等下怎么回去,坐地铁吗?”
&esp;&esp;“有时候会觉得坐地铁太无聊了,地铁就像个封闭的盒子,冰冷又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周身都是隧道和广告牌,抬起头,视线撞上对面的路人,只好用手机隔离自已。时间充裕的时候,我还蛮喜欢坐公交。坐公交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身边的陆时这样回着。
&esp;&esp;公交暖烘烘的、晃悠悠的,慢慢地走着,穿梭在城市的不同街道。陆时找了一个车门对面靠窗的位置坐下,戴上耳机,听着音乐,望着窗外,观察来来往往的路人,每每到站的间隙,目光所及可以达到120度,买菜的婆婆,等红绿灯的学生,路边小摊的香味会飘进鼻腔,继而看到耐心等待却腿脚不便的老人上车,吵吵闹闹上来的初中生,面露疲态的打工人,正在打电话商量工作报告的声音中偶尔夹杂着几句数学公式或者英语语法,这种鲜活的生命感深深地吸引人着陆时,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已在真实地活着。
&esp;&esp;忽然,陆时感觉眼睛有点干涩,脑袋却很清醒,只好闭上眼,静静地想着一些问题。他回想着今天和苏南讨论游戏的片段,游戏中出柜审判的场景是一次非常棒的实战演习。按照家人的四个心理接受层次,设计的问题面面俱到。从游戏的态度来看,鼓励同性恋勇敢做自已,增进家人,乃至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理解,一切都需要发声、争取,甚至抗争。他想起了邱妙津的小说《鳄鱼手记》,该怎么形容这本书中的“我”呢?“我”是一个会爱女人的女人,是一个陌生的灵魂,拥有强烈的爱和感官,敏感弱小,却对爱有着近乎无畏的勇气。“全世界都爱我,没有用,自已恨自已。”所以“我”面对水伶纯洁热烈的感情只能仓皇逃窜。无法承受的,不仅是无法诉说的同性情谊,更是这种关系导致的自我认同的剧烈摇晃。身份的认同,生死的挣扎,对欲望的索求与毁灭。他想起了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每分钟120击》,讲法国同志维权组织的故事。每分钟120次的有力跳动,是生命炙热的证明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回击,是甚至可以在死亡面前,用生命做出自我认同的宣告的坚持。他想起了前不久公布的《全国同性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公众态度调查》,对自已的同性恋身份毫无压力的人,只占有162。而剩下的那838,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已的身份存在压力。而对自已的身份都存在压力的人,自我认同的程度必然不会那么高。
&esp;&esp;自我认同,又称自我同一性。这一心理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是个体关于自已是谁,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的认识,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自我整合。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同一性”,也就意味着他对于自已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已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
&esp;&esp;自我认同对异性恋也很有指导意义的。人生的重大选择,比如嫁到遥远的异地,选择父母强烈反对的伴侣,晚婚晚育,决定丁克或独身主义的生活方式等等,都需要和父母家人来一场类似于游戏中“出柜审判”的谈判,现实中也如此。现实生活不是选择最佳辩手的舞台,亲人不是不容异已的敌人,跟父母唇枪舌剑反而适得其反,要有理有据地耐心解释,要理智且有力地表述。如果实在没有勇气直面父母,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剖白自已,或是先试着搬来理念相同的救兵亲戚帮忙劝劝父母。
&esp;&esp;车顶上广播的到站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打断了陆时的遐想,把他从思考里拉回了现实,他迅速起身下车。
&esp;&esp;回校后,在卢希安比赛之余,陆时向他安利了《a gay’s life》这款游戏,还故意问他,好像是开玩笑试探的语气:“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我的?”
&esp;&esp;“不知道,应该是我觉得你有点喜欢我的时候吧。毕竟,心动是可以彼此体察的,当你对对方真正动心的那一刻,你的付出与爱意都会被对方放在眼里,便有了让对方着迷的可能。”
&esp;&esp;“那会我主动靠近你,你也不怎么搭理我呀。”
&esp;&esp;“我也很自相矛盾,一方面保持热忱,一方面却始终有意地保持着一定的冷漠和疏离。任何关系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挨得太近,走得太快,都不可取。再说,我也不敢确定你对我的热心是哪种感情。”
&esp;&esp;“那压抑自已的感受不痛苦吗?为什么不和我说?”,陆时这么问他。
&esp;&esp;“当然痛苦也惶恐,但无可奈何。我害怕你跟自已不是同路人,没法得到你的认同,害怕捅破那层窗户纸以后,我们就此走向末路。你也知道,那时在别人看来我总是冷冷的,也就只有你一直愿意热脸贴上来。”
&esp;&esp;“幸好,后来我们都勇敢向前迈了一步。”
&esp;&esp;“后面接触也越来越多,我平静的表象下是一颗翻涌的心在与认同感奋战,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有了勇气去大方承认自已对你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
&esp;&esp;“在发现自已喜欢同性的你时内心就压着一根弦。这根弦时松、时紧,时而泛起高频的震动,时而漾起微微的波澜。这根弦,是和所有人一样,竭尽全力追求着归属和认同,就这样陷入了持续的自我挣扎中,庆幸最后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esp;&esp;“有些事情急不来,有时候想清楚一件事比急着做一件事更加重要。谢谢你,也谢谢我自已,我们都是想清楚后才做出的决定,对各自都是很负责任的态度。”
&esp;&esp;“我个人可能不太喜欢掰弯这个词,如果明知某人真的是直男,因为个人的私欲去掰弯对方,感觉太儿戏,现实中这段感情也不知道能走多久,一旦关系结束后,对方得重新审视自已以及考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能被掰弯的就不是纯直的。”
&esp;&esp;“有些天资聪颖有慧根的人,稍微一点拨就能顿悟,认清真实的自我。”
&esp;&esp;“你这话是在说我还是说你自已?”
&esp;&esp;……
&esp;&esp;一个人真正的精彩,是终于抛弃了别人眼中最糟糕的样子,开始棱角分明地活着。
&esp;&esp;但,很多人却在在遗憾的青春中渐渐凋零,他们在失落的生活中大声哭泣,他们在扮演自已的过程中丢弃了自已。
&esp;&esp;他们只记得人是昼行夜伏的动物,趋光几乎已成为本能。正因如此,人眼所能看到的,所想看到的,多是光亮的,光明的,光彩的。可是他们忘却了光有它的背面。
&esp;&esp;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隐藏着另一种感情,总是遮遮掩掩,不敢大胆地浮出表面,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如果说光是纯粹的童话里的美好,那光的背面就是与命运搏斗以及挣扎于自我认同。光的背面并不总是阴影,也并不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