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门外人语调急切:唐大人,陛下又高烧了,请您速去寝殿!
&esp;&esp;唐笙合衣而起,花了片刻功夫洗漱整理完便快步赶往寝殿。
&esp;&esp;她住得近,是最先赶到的医官。
&esp;&esp;方姑姑正有条不紊地指挥宫娥侍疾,见唐笙过来当即侧身让出一条道来。
&esp;&esp;病榻上的秦玅观面有浮红,鼻息发烫。
&esp;&esp;唐笙取下帕子,想要试一试她额头的温度,心亦随着她痛苦的面容拧作一团。
&esp;&esp;她不过几日没注意秦玅观的血条,那绿条竟已后移了许多。唐笙细看生卒年,发现秦玅观刚加的三年寿命又折损了小半年。
&esp;&esp;散朝后落雨,陛下在檐下歇了会,身上沾了湿寒。回来又挨了风吹,半刻没歇着。方姑姑也有些焦心,但却不太方便表现,那说书人也是,那些大逆不道的话
&esp;&esp;唐笙从药箱中取出调配好的安神熏香交给方姑姑,叫她先点上一支。
&esp;&esp;这是又魇着了。唐笙道。
&esp;&esp;秦玅观确实在梦魇。
&esp;&esp;说书人写在纸笺上的两后相争,毒杀兄弟,胡人进犯,朝臣反叛,王朝覆灭的场景接连浮现。京城火光冲天,杀喊声不绝。
&esp;&esp;回天乏术的秦玅观跪于奉先殿的父母的画像前忏悔,奇怪的是,她的心绪却分外宁静,就像是悬于心间的石块轰然落地,尘埃落定,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中。
&esp;&esp;秦玅观眺望画上的字迹:
&esp;&esp;孝惠仁皇后江氏像
&esp;&esp;理宗仁皇后江氏这个称呼贯穿了庆熙年的实录,秦玅观即位后只能从实录的角落里搜寻一些关于母亲的记忆。
&esp;&esp;说来也荒谬,母亲逝世时,秦玅观不到十二岁,头次清楚知晓母亲的名讳如何书写,还是在先帝假惺惺的悼亡书中。
&esp;&esp;江芜
&esp;&esp;母亲
&esp;&esp;秦玅观呢喃,在这亡国的关头,她却只想要母亲一个温暖的怀抱。
&esp;&esp;时隔太久,秦玅观早已记不清母亲的样貌。她垂首啜泣,再抬首,母亲竟已立在她身旁。
&esp;&esp;母亲仍是年轻时的模样,笑容温婉平和。
&esp;&esp;秦玅观于婆娑的泪眼间看到母亲矮下身来,轻柔地拭去她眼角的泪痕,抚了抚她的发顶。
&esp;&esp;母亲同她说话,秦玅观却什么也听不清。
&esp;&esp;她想像幼时那样牵住母亲的指节,却只触碰到一片虚无。
&esp;&esp;母亲的身影越来越朦胧,到最后像是月光下的一道残影,风一吹便消散了。
&esp;&esp;秦玅观来不及起身,膝行上前,却什么都没抓住。
&esp;&esp;唐笙取来温热的湿帕子,想要替秦玅观拭一拭掌心,却看到她的指节紧紧攥着身下的褥子,指尖已泛起了白。
&esp;&esp;她的面容太痛苦了,眼角还有泪痕,唐笙轻轻唤她:
&esp;&esp;陛下
&esp;&esp;秦玅观喉间有低哑的抽噎声,像是被遗弃的小兽绝望时的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