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如杜琎、赵奉章等。
&esp;&esp;另外李瑄又提拔地方一批他觉得靠谱的人充实朝堂,为变革之用,如被贬至江宁七年的江宁丞的王昌龄。
&esp;&esp;李瑄知道,历史上的王昌龄本就是小小的县丞,结果还要被贬为龙标尉。
&esp;&esp;是李隆基要贬王昌龄吗?
&esp;&esp;肯定不是。
&esp;&esp;八成是王昌龄写诗讽刺了长安哪个权贵,让王昌龄本就是一个小官,却如浮萍一样飘流。
&esp;&esp;另外,提拔李颀、张镐、路嗣恭、颜杲卿、上官青等地方官吏、名士,调往长安。
&esp;&esp;如张镐这种白身,授予右拾遗,只要朝廷有缺,他可以授予任何官职。
&esp;&esp;有官职在身的,都会升迁。
&esp;&esp;如王昌龄,李瑄授予侍御史。
&esp;&esp;趁着他在御史台有影响力,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这种重职补齐。
&esp;&esp;他特例提拔杜甫为从八品下的吏部考功主事。
&esp;&esp;本来想提拔杜甫为左拾遗,但突然觉得杜甫不适合为这样的官职。
&esp;&esp;还是在他的吏部为官,帮助他进行常平新法。
&esp;&esp;“右相,签字吧!”
&esp;&esp;李隆基走后,李林甫望着李瑄拟订的任免、提拔名单,脸色铁青。
&esp;&esp;小贼欺人太甚!
&esp;&esp;如杜琎这样,食古不化,总是找机会弹劾他,所以他将杜琎赶到穷乡僻壤去当县令。
&esp;&esp;还赵奉章,也是对他不满已久的人物,他已经截留到一道赵奉章弹劾他的奏折。
&esp;&esp;最关键的是,李瑄竟然要提拔赵奉章为吏部侍郎,这是在分享李彭年的权力。
&esp;&esp;赵奉章是咸宁郡太守,进一步为侍郎,倒是合理的提拔。
&esp;&esp;有李瑄开口,李隆基哪怕不清楚赵奉章的事迹,得知他是咸宁郡太守,就必然会同意。
&esp;&esp;宰相上任提拔人,特别是李瑄要执行新法时提拔人,李隆基会全力支持。
&esp;&esp;更让李林甫感觉感到可气的是,李瑄竟然将一介白身的杜甫,提拔为考功主事。
&esp;&esp;制科考试才过去一个多月,这是在打他的脸啊!
&esp;&esp;刚向李隆基禀告“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李瑄将在野的杜甫拉上来,针锋相对的意思太明显了。
&esp;&esp;“举贤任能,唯才是用。李相提拔这些人才,有没有经过考验?”
&esp;&esp;李林甫双手发抖,暗指李瑄要唯才是举,别胡乱提拔。
&esp;&esp;“右相不必操心。吏部提交名单,圣人已经同意,你当初也没提出异议,赶紧签字吧!”
&esp;&esp;李瑄催促李林甫道。
&esp;&esp;他相信他提拔的,都是人才。
&esp;&esp;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保持对李林甫的攻击性。
&esp;&esp;他知道李林甫一定会千方百计,从鸡蛋里挑骨头。
&esp;&esp;许多大臣靠拢到李林甫这边,且权力较重。
&esp;&esp;李瑄需要一批能与李林甫分庭抗礼的帮手。
&esp;&esp;李林甫听到李瑄的话,更加憋屈。
&esp;&esp;他根本就没看到李瑄的任命书,等李隆基看完后,让他签字,当时他能直接拒绝吗?
&esp;&esp;当他看到内容的时候,已经晚了。
&esp;&esp;他现在总不能将李隆基追回来吧!
&esp;&esp;“右相,圣人有言,签上名字,全力支持李相变革!”
&esp;&esp;中书门下堂内,一旁的裴宽也在催促李林甫签字。
&esp;&esp;李林甫咬着牙,他看了看李瑄,又看了看裴宽。
&esp;&esp;最终选择咽下这口气,在委任状上,用执政事笔签上名字,又盖上中书门下印,确立对这批人任免和提拔。
&esp;&esp;李林甫也意识到,李瑄在玩弄权术,让他这个首席宰相异常憋屈。
&esp;&esp;等任命状上的一批官吏回到长安,就是李瑄势成的时候。
&esp;&esp;经此一事后,中书门下堂的属吏暗自传言:执政事笔非首席,诸葛亮剑真宰相!
&esp;&esp;这消息传到李林甫耳中,把李林甫肺都气炸了。
&esp;&esp;他还没开始挑李瑄常平新法的毛病,李瑄就开始向他发难。
&esp;&esp;而那些保守党的大臣,似乎并没有为李林甫分担。
&esp;&esp;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是李瑄的准备和筹备的阶段,他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以确保万无一失。
&esp;&esp;这期间,最先从京畿一带,传回一些信息。
&esp;&esp;京兆和关内的大族,对常平新法的内容十分不满。
&esp;&esp;奉天县,一群豪强大族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
&esp;&esp;“这李瑄的常平新法,简直是要断了我们的财路,他这样的人不得好死!”
&esp;&esp;一名族长不避讳,对李瑄破口大骂。
&esp;&esp;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esp;&esp;更何况李瑄本就在豪强大族眼中“恶行累累”,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esp;&esp;哪怕李瑄封王的时候,他们也在私下直呼李瑄的名字。
&esp;&esp;他们借百姓粮食,不是因为仁慈。
&esp;&esp;而是想获得更高的利益。
&esp;&esp;百姓还不起更好,他们可以趁机兼并农民的土地,再用计将他们收为农奴,消失在户口上。
&esp;&esp;“是啊,以往我们在青黄不接时放贷,那利润何等丰厚,每年怎么说也能得到百亩田产,如今被这常平新法搅和了。”
&esp;&esp;又一名族长拍着腿说道,对李瑄充满怨恨。
&esp;&esp;这个匹夫杀豪强就算了,但他们又没有犯法,光明正大的得到土地。
&esp;&esp;这个世界本就是大鱼吃小鱼。
&esp;&esp;贵族就应该尊贵!
&esp;&esp;李氏刚拿下江山的时候,哪有这种严苛的策令。
&esp;&esp;现在想卸磨杀驴吗?
&esp;&esp;“哼,那些贱民都跑去到朝廷的常平粮仓借粮,甚至还会放弃种我们的土地。我们该怎么办?”
&esp;&esp;“可不只是如此,李瑄说不定会用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