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听老师一说,我迫不及待。”
&esp;&esp;结交名垂青史者,瞻仰他们的风采,是这一世李瑄的愿望。
&esp;&esp;“七兄……”
&esp;&esp;李琚离开后,李瑄继续俯身练字。
&esp;&esp;这时,李玉莹捧着一株深红色牡丹花跑过来,她旁边还有一名与她年纪相仿的少女。
&esp;&esp;少女头梳双髻,穿着杏黄色窄袖短儒长裙,手臂上挽着雪白披帛,如星辰一样明亮的眼眸,柳眉琼鼻,生得粉雕玉琢。
&esp;&esp;“七兄,给玉莹写一首关于牡丹的诗,我要在斗花会上,为我的牡丹花增添光彩。”
&esp;&esp;李玉莹高举牡丹花,向李瑄说道。
&esp;&esp;“写不出。”
&esp;&esp;李瑄没闲工夫与李玉莹胡闹。
&esp;&esp;“长安都流传左相七郎是才子,我朋友月瑶,特地来看你写诗,七兄随便写一首嘛。”
&esp;&esp;李瑄直接拒绝,让李玉莹很没面子。
&esp;&esp;“七兄……”
&esp;&esp;李玉莹见李瑄不为所动,抓住李瑄的胳膊撒娇道。
&esp;&esp;“好吧,仅此一次。”
&esp;&esp;李瑄看到李玉莹身旁的小娘子用疑惑好奇的眼神看着他。
&esp;&esp;这身打扮,一看就是士族之女。
&esp;&esp;“七兄最疼我。”李玉莹喜笑颜开。
&esp;&esp;她还跳到桌前,像模像样地为李瑄磨墨。
&esp;&esp;“赏牡丹。”
&esp;&esp;“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esp;&esp;李瑄没有多犹豫,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后世佳作。
&esp;&esp;“七兄写得好,我斗花的时候,赋七兄的诗,她们一定羨慕我。”
&esp;&esp;李玉莹实际上不懂李瑄写得是什么。她要的只是一首诗。
&esp;&esp;旁边少女眼眸中异彩连连,她第一次见到这么有才华的少年,一首诗歌一挥而就,像传说中的大诗人王维和李白。
&esp;&esp;“玉莹,这小娘子是哪家的?”
&esp;&esp;李瑄搁笔后,随口一问。
&esp;&esp;“她叫姜月瑶,也住在平康坊。”
&esp;&esp;李玉莹回答李瑄。
&esp;&esp;“姓姜,和李林甫是什么关系?”
&esp;&esp;李瑄听后,眉头一皱。
&esp;&esp;士族姓氏,数都能数过来。对李瑄印象最深的姜姓,就是李林甫的母族。
&esp;&esp;“那是我表伯父。”
&esp;&esp;姜月瑶弱弱地回应一声。
&esp;&esp;她是姜皎的孙女。
&esp;&esp;当初的姜皎,可谓是倍受李隆基恩宠,由于嘴上没把门,在开元十年时,被李隆基贬到钦州。
&esp;&esp;姜氏因此败落。
&esp;&esp;由于李林甫微末之际,姜皎对其疼爱有加,所以他得势以后,对舅父的后代视若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