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穆扎法尔国……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
&esp;&esp;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
&esp;&esp;明人去了安西,学习安西本地文化,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
&esp;&esp;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
&esp;&esp;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这是之前就说好的。
&esp;&esp;之所以现在没动静,是因为强敌环伺,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
&esp;&esp;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佛道两教就会跟进。
&esp;&esp;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esp;&esp;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
&esp;&esp;让大同思想过去?
&esp;&esp;别开玩笑了。
&esp;&esp;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会被冲烂的。
&esp;&esp;别说是安西,就算是炎洲、殷洲等地,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
&esp;&esp;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
&esp;&esp;数来数去,能承担得起这个任务的,只有理学。
&esp;&esp;前面已经说过,理学是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学,与佛教碰撞之后的产物。
&esp;&esp;在应对宗教冲击方面,它天然具有优势。
&esp;&esp;毕竟它确确实实压倒了佛教和道教。
&esp;&esp;把它丢到安西和那里的思想进行碰撞,想必是非常精彩的。
&esp;&esp;先用理学思想去教化蛮夷,使其华夏化。
&esp;&esp;然后再用大同思想整合过来,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esp;&esp;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就目前来看,大同思想对华夏以外的地方来说,太超前了。
&esp;&esp;人家要么还处在原始社会,要么还处在封建奴隶时代。
&esp;&esp;那些封建主和奴隶主,能接受的了这个思想才见鬼。
&esp;&esp;领先半步是超前,领先一步会扯着淡的。
&esp;&esp;所以,这个任务理学是最合适的。
&esp;&esp;听完他的分析,老朱虽然还是很不乐意,却也不再反对。
&esp;&esp;“你们两个也大了,这事儿自己看着办吧。”
&esp;&esp;朱标却很支持:“如果真能让百万理学门人走出去,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esp;&esp;“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商榷,尤其是不可强迫他们去。”
&esp;&esp;朱雄英说道:“我已经有了计划。”
&esp;&esp;他的计划很简单。
&esp;&esp;就在理学大儒们又一次上书,试图游说朱雄英的时候,他终于开口:
&esp;&esp;“大明分封诸侯国,正值用人之际,真有能力何处不能施展才华?”
&esp;&esp;“当年长春子以七十余岁高龄,西行万里求见成吉思汗,为道教求得了发展的契机。”
&esp;&esp;“你们与其用语言来游说我,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的用处。”
&esp;&esp;这还是皇家第一次正面回应理学的请求,理学大儒们非常兴奋,连忙再次上书。
&esp;&esp;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朝廷打压理学,诸侯国也不敢用我们啊。
&esp;&esp;这话正中朱雄英下怀,立即下旨:
&esp;&esp;“云南、交趾、西域、辽东、北方草原,乃至南洋、秦、燕等地,都不得阻挠理学门人出仕。”
&esp;&esp;他还特意给诸多藩属国国主写信,要求他们一视同仁的对待理学门人,不可歧视。
&esp;&esp;这下理学门徒再无话可说。
&esp;&esp;事情到了这一步,大家其实都知道了朝廷的打算,就是要让理学走出去。
&esp;&esp;替大明教化四方。
&esp;&esp;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大明对待佛、道两教的手段。
&esp;&esp;先是打压,然后引导两教向四方传教。
&esp;&esp;简直一模一样。
&esp;&esp;那么理学派系对此是什么看法呢?
&esp;&esp;他们心情很复杂。
&esp;&esp;搁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什么玩意儿就让我们去蛮荒之地搞教化?
&esp;&esp;我们要的是主政天下,是引导华夏前进方向。
&esp;&esp;但现在,他们已经没这个心气儿了。
&esp;&esp;尤其是看看佛道两教现在的情况。
&esp;&esp;庙观遍布大明势力影响范围内。
&esp;&esp;各少数族群的部落,几乎都有传教的和尚、道士身影。
&esp;&esp;很多部落甚至已经集体皈依了两教。
&esp;&esp;对于大明的后续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esp;&esp;两教也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
&esp;&esp;可以说,两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
&esp;&esp;理学要是按照朝廷的计划,去边疆、去藩属国,不说能再次兴盛,至少不会被打压的没有生存空间。
&esp;&esp;很多理学门人,选择了出去试一试。
&esp;&esp;也有些理学门人,心中憋着一口气,朝廷不是看不上我们吗?
&esp;&esp;那我就证明给你看。
&esp;&esp;于是,也出发去了边疆或者藩属国。
&esp;&esp;还有些人,想出去但找不到门路,又害怕被骗,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做。
&esp;&esp;这时,朝廷再次给出消息。
&esp;&esp;但凡想出去的,可以找衙门报备,朝廷会给他们一个妥当的安排。
&esp;&esp;还可以去各藩属国的使节馆求职,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直接去那里任职。
&esp;&esp;对于各藩属国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esp;&esp;纷纷派人前来大明,开出了优厚条件,吸引人才加盟。
&esp;&esp;解缙更是广发信函给自己的好友,邀请他们来南洋开创全新局面。
&esp;&esp;这一下,更多人选择了走出去。
&esp;&esp;不过总的来说,选择走出去的依然只是少数。
&esp;&esp;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