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2节(1 / 2)

&esp;&esp;果不其然,会议结束后这些将领就给部下下令:

&esp;&esp;回家后必须将防疫知识告诉家里人,家中男丁全都要剃短发。

&esp;&esp;如果发现谁家没做到,回来重重处罚。

&esp;&esp;不光要教自己的家人,逢集市还要去集市上做宣传。

&esp;&esp;不过去集市上宣传比较麻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esp;&esp;将会由总旗官负责组织。

&esp;&esp;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共计五十人。

&esp;&esp;五十名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即便不允许穿甲回去,手中只有一杆长矛,也不是地方宗族能动的了的。

&esp;&esp;陈景恪虽然不喜欢这种强迫摊派,但也知道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esp;&esp;况且很多时候革新必须强制推行,否则很容易陷入无休止内耗。

&esp;&esp;二十万将士,分批次离开洛阳返回各自的新家。

&esp;&esp;然后就是部分官吏和工匠。

&esp;&esp;很快整座工地就空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个千户所的人看守。

&esp;&esp;朱标是最后一批离开的,陈景恪和徐允恭也跟随他一起离开。

&esp;&esp;他们没有直接回应天,而是乘船进入了黄河新河道。

&esp;&esp;作为皇太子,朱标要趁这个机会,亲自巡视新河道。

&esp;&esp;李祺和白英早就得到消息,早早在新河堤入口处等待,朱橚和方孝孺也在。

&esp;&esp;众人登上船,白英负责介绍道:

&esp;&esp;“为了稳妥起见,新河道现在只引入了三分之二的水量。”

&esp;&esp;“还有三分之一的水量,继续沿着旧河道进入淮水。”

&esp;&esp;“等到河堤被水浸透,所有的隐患都排除,再将所有的水都引入新河道。”

&esp;&esp;“如此黄河改道工作就正式完成,旧河道就可以废弃了。”

&esp;&esp;李祺插话道:“旧河道也不是完全无用,可以缩窄河道,作为连通黄河和淮水的漕渠使用。”

&esp;&esp;朱标赞许的道:“李都尉倒是与景恪想到一起去了。”

&esp;&esp;“当初他设计黄河改道计划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可以将旧河道改造成漕渠。”

&esp;&esp;闻言,除了白英、徐允恭和李祺,其余人无不露出震惊之意。

&esp;&esp;什么意思?黄河改道计划是陈景恪提出来的?

&esp;&esp;朱橚震惊的道:“大哥,你说黄河改道计划是老师提出的?”

&esp;&esp;朱标笑道:“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esp;&esp;“景恪可不只是医术高明,他的本事大着呢。”

&esp;&esp;“有些事情现在还不方便让你们知道,你们只需要知道,他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就可以了。”

&esp;&esp;朱橚不可思议的说道:“老师,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啊。”

&esp;&esp;陈景恪心下得意,面上装作淡定的道:

&esp;&esp;“一点小小的建议罢了,不值一提。”

&esp;&esp;“多赖陛下和殿下信任,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esp;&esp;方孝孺先是惊讶,然后露出释然之色。

&esp;&esp;确实,以陈景恪的才华,在宫里那么久岂能一点作为都没有。

&esp;&esp;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肯定不只是黄河改道这一件事情。

&esp;&esp;之所以没有传出风声,不过是陈景恪低调罢了。

&esp;&esp;而且一直以来困惑他的几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esp;&esp;陈景恪身为太孙伴读,凭什么能随意离开皇宫?

&esp;&esp;还能组建算学小圈子,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

&esp;&esp;凭什么敢不经皇帝允许,就擅自将头发给剃了,还要大张旗鼓的推广剃发。

&esp;&esp;又凭什么能得到魏国公的青睐……

&esp;&esp;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esp;&esp;难道就因为他医术好?

&esp;&esp;现在终于知道原因了。

&esp;&esp;他还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之前骂人他都是收着的。

&esp;&esp;就怕骂的太厉害,那些文官集体请愿罢免了他的官职。

&esp;&esp;他倒不是舍不得官职,而是没了官身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esp;&esp;现在好了,既然自家好友的后台这么硬,那还怕个啥。

&esp;&esp;以后火力拉满,狠狠地骂那些腐儒。

&esp;&esp;船队沿着新河堤顺流而下,沿途能看到许多百姓在开挖水渠。

&esp;&esp;而且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到处都是。

&esp;&esp;白英兴奋的道:“这是地方衙门组织百姓开挖水渠。”

&esp;&esp;“现在将水渠修好,开春就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了。”

&esp;&esp;“黄河沿岸千万亩旱田,都将变成上好的水浇田。”

&esp;&esp;“明年河南、山东和北平南部(河北),就能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朝廷救济。”

&esp;&esp;“三年之后,北方就可以重新变得富庶……”

&esp;&esp;听到这番话,随行官员皆窃窃私语。

&esp;&esp;黄河改道,从原本的风传,到最后的落实。

&esp;&esp;其实大家心中都很担忧的,怕黄河失控,怕最后做了无用功。

&esp;&esp;现在计划平稳落地,黄河改道顺利完成。

&esp;&esp;是好是坏不用等几年后,只看冒着严寒还热火朝天,修水渠的百姓就能知道。

&esp;&esp;此真乃万世之功也。

&esp;&esp;一名官员心中一动,站出来大声说道:

&esp;&esp;“人为使黄河改道造福万民,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esp;&esp;“此等壮举在我大明完成,皆赖陛下和殿下英明……”

&esp;&esp;“天下万民,必将世世代代感念陛下和殿下恩德矣。”

&esp;&esp;不少人心中懊悔,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怎么被他给抢先了。

&esp;&esp;但嘴上却不敢慢,一起跟着说道:

&esp;&esp;“陛下、殿下英明。”

&esp;&esp;朱标笑了笑,说道:“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