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都是新提拔上来的。
&esp;&esp;估计这些人连岗位还没熟悉,实在没办法苛责他们。
&esp;&esp;但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人倒霉,于是他将目光看向了某锦衣卫指挥使:
&esp;&esp;“毛骧,如此大事为何没有禀报?”
&esp;&esp;毛骧没想到火竟然烧到了自己身上,倍感冤枉:
&esp;&esp;“陛下,锦衣卫人手有限,正全力查办赵瑁案,实在无力兼顾其他。”
&esp;&esp;朱元璋脸色更加阴沉:“狡辩,如此关系万民生死之事都不上心,要你们何用?”
&esp;&esp;“念在事出有因,就罚你半年的俸禄,若再犯休怪咱不留情面。”
&esp;&esp;毛骧满脸不服,但也不敢再辩驳:“谢陛下。”
&esp;&esp;朱元璋岂能看不出他的心思,神色里冷意更甚。
&esp;&esp;但眼下还是先处理水灾问题:“马上派人去查,决堤缘由、两县受灾情况,给咱查清楚。”
&esp;&esp;“是。”
&esp;&esp;“曾泰。”
&esp;&esp;户部尚书曾泰出列道:“臣在。”
&esp;&esp;“立即调拨钱粮赈济灾民。”
&esp;&esp;“臣遵旨。”
&esp;&esp;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百室。”
&esp;&esp;李善长精神一振,出列道:“臣在。”
&esp;&esp;朱元璋温声道:“御史台派几名御史,随同户部官员一起前去赈灾。”
&esp;&esp;“遵旨。”
&esp;&esp;朱元璋乾纲独断,很快就将此事处理好。
&esp;&esp;之后又有几人奏报了一些事情,也都一一处理。
&esp;&esp;眼见没有人再奏事,朱元璋目光朝某个人使了个眼色。
&esp;&esp;新任礼部右侍郎公孙聪立即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奏。”
&esp;&esp;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道:“哦,何事?”
&esp;&esp;“自洪武二年陛下停科举已有一十三载,天下士子无不盼望天恩……”
&esp;&esp;“且举荐、征募所得官员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故臣请陛下重开科举。”
&esp;&esp;“哗。”听到他的话,死寂沉沉的朝堂一片喧哗。
&esp;&esp;一是此事太过重大,重启科举啊。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esp;&esp;一旦传出去,必然引起天下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