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接着他就将科举制的事情讲了一遍,不过只说了前半部分:
&esp;&esp;“不论这条脉络是不是他自己梳理出来的,仅凭这份见识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esp;&esp;即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马秀英依然感到震撼。对于这个评价,她也深以为然:
&esp;&esp;“我只以为他医术不凡,又有点小智慧,不成想竟有如此不凡的见识。”
&esp;&esp;朱元璋说道:“是的,这份见识在同龄人里少有人能及,若加以磨砺,未来必是朝廷栋梁。”
&esp;&esp;“所以我就改变了主意,让他继续当伴读也好,将来可作为英儿的左膀右臂。”
&esp;&esp;马秀英点点头,又摇头道:“还需要观察,若他恃才傲物,就算有才也不能大用。”
&esp;&esp;“若他当真如之前表现的那般谦逊,就让他继续留下。”
&esp;&esp;朱元璋也认同的道:“还是妹子你考虑的周祥,就这么办吧,我会让人严密监视他的。”
&esp;&esp;事情说完,马秀英笑道:“陈景恪帮你解决了两个难题,这是好事啊,为何你还如此烦闷?”
&esp;&esp;朱元璋这才将科举恶果以及赋税漏洞讲了一遍。
&esp;&esp;马秀英再一次感到不可思议。
&esp;&esp;如果以前有人给她说,有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带给她三次震撼,她绝对不会相信。
&esp;&esp;可现在真实的发生了。
&esp;&esp;内阁是在四辅官的架构上完善得来,并不算特别惊艳。
&esp;&esp;梳理选官制度的脉络并点评优缺点,虽然需要很深厚的积累,但也有很多人能做到。
&esp;&esp;真正让她震惊的,是陈景恪的年龄,而不是这两个建议本身。
&esp;&esp;但科举漏洞和科举恶果的推测,需要的已经不是阅历和经验,而是天赋。
&esp;&esp;非常非常高的天赋。
&esp;&esp;她没想到陈景恪竟妖孽到了这般地步。
&esp;&esp;即便这些东西不是他想到的,可现在掌握在他手里,这份学识也足以让他名动天下。
&esp;&esp;不过这种震惊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马上她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科举恶果和赋税漏洞上面。
&esp;&esp;这两个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要是不解决,大明的未来堪忧。
&esp;&esp;“他既然预见到了这个问题,可曾给出建议?”
&esp;&esp;朱元璋叹了口气道:“若他有法子,咱也不会发愁了。”
&esp;&esp;马秀英也头疼不已,想了一下说道:“科举恶果要百年之后才会显现,咱们可以慢慢想办法。”
&esp;&esp;“赋税漏洞必须尽快解决,拖的越久百姓受的压榨就越狠。”
&esp;&esp;朱元璋先是点点头,又摇头道:“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esp;&esp;“就算咱不再限制各地缴纳赋税的数量,那些大户一样会将自己应缴的赋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esp;&esp;“若咱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不用怕那些士绅大户了。”
&esp;&esp;马秀英略微一想也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所在。
&esp;&esp;朝廷若是能正常从士绅手里征收到赋税,自然也就有办法限制他们。
&esp;&esp;可问题就在这里,官官相护,潜规则一旦形成就极难破除。
&esp;&esp;正如陈景恪所说,你能杀一县的士绅,还能将全天下的士绅都杀了不成?
&esp;&esp;只要朝廷还需要官僚治理天下,这种事情就没办法杜绝。
&esp;&esp;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
&esp;&esp;“不论如何,赋税漏洞都必须要堵住,剩下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就不信想不到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esp;&esp;朱元璋点点头,犹豫的道:“你说科举还要重启吗?”
&esp;&esp;马秀英肯定的道:“必须重启,陈景恪已经将所有选官制度,都剖析了一遍。”
&esp;&esp;“科举制虽然有很多漏洞,然确实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esp;&esp;这其实也是朱元璋的想法,只是他需要一个人给他肯定。
&esp;&esp;马秀英既是他的妻子,也是他最信任的战友,没少为他出谋划策。
&esp;&esp;只是她从来不抢丈夫的风头,将所有的成绩都归于朱元璋。
&esp;&esp;朱元璋有困惑解不开,就会找她商议,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esp;&esp;“那好,咱将制度完善一下,就推行天下。”
&esp;&esp;马秀英点点头,若有所思的道:“你说,陈景恪的学问是跟谁学的?”
&esp;&esp;第33章 学问哪来的?
&esp;&esp;谁教的?
&esp;&esp;朱元璋将锦衣卫的调查报告说了一遍:“我让锦衣卫调查过,他自幼就异于常人。”
&esp;&esp;“据说幼时不哭不闹,只有饿了和拉了才会喊两声……”
&esp;&esp;“十个月时就会说话,两岁跟着其父陈远启蒙,启蒙所用的书籍就是家传医书。”
&esp;&esp;“三岁时就能将医书倒背如流,且能提笔写字。”
&esp;&esp;“陈远是个藏不住事的人,自家儿子如此聪慧,就时不时的向四邻炫耀。”
&esp;&esp;“有时给病人诊治,还将陈景恪带在身边,美其名曰言传身教,所以周围邻居都知道此事。”
&esp;&esp;“五岁时去蒙学读书,不过据教书先生和同窗所言,他表现平平。”
&esp;&esp;马秀英疑惑的道:“表现平平?”
&esp;&esp;这个转折也太突然了吧?上一刻还是神童,下一刻怎么就泯然众人了?
&esp;&esp;伤仲永伤的也太快了吧?
&esp;&esp;朱元璋想了一下道:“也不能说表现平平,比大多数同窗要强,但并不是特别突出。”
&esp;&esp;“平日里也很沉默,极少和同窗打闹。锦衣卫问了许多人,都是如此说。”
&esp;&esp;“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酷爱读书,时常问先生借书看,且不论什么书都看。”
&esp;&esp;“因为他成绩尚可,加之陈远纵容,先生也就听之任之。”
&esp;&esp;“当他将一家学堂的书全部看一遍,就会奉上一份丰厚的束脩,然后转学去下一家。”
&esp;&esp;“从五岁到七岁,他换了八家学堂。”
&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