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第一学期又是军训又是基础课,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战场的残酷。
&esp;&esp;因此中央军校的传统,就是让大一新生在第一次实测中,清楚地认识到。
&esp;&esp;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在高等学府,屁都算不上。
&esp;&esp;期中考试的实测考场也将不会是中央星系由官方机构建立的模拟考场。
&esp;&esp;学生们会被送到一些未开发的星球,或者环境较为恶劣的偏远星系,真正体验大自然的残酷。
&esp;&esp;而第一次实测的考官也不再是学校安排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教师。
&esp;&esp;实测采用对抗模式,模拟真实战场的双方交战,每个组一百个学生,两个大组进行争夺战。
&esp;&esp;胜利者拿学分,失败方期中成绩记零分处理,不论战场表现,战败者永远不配得到荣誉。
&esp;&esp;分组具有随机性,禁止自由组队。
&esp;&esp;规则一出来,整个大一的新生全都叫苦连天。
&esp;&esp;没有挨过社会毒打的学生们根本想不到,这场实测中最难的部分,是人员的分配。
&esp;&esp;和中学阶段的自由组队不同。一个小组八到十个人,就算出了分歧,也影响不了什么。
&esp;&esp;但整整一百个人的队伍,光是整整齐齐凑在一起开会,都很难做到。
&esp;&esp;更别说在听谁的这个问题上。
&esp;&esp;中央军校的学生本来就是整个亚历克斯帝国同年级学生中最优秀的人才里提出来的,谁以前都是天之骄子,谁也不服谁。
&esp;&esp;人员的分配,行军路线,后勤补给,战斗策略……
&esp;&esp;太多需要解决讨论的问题,然而他们开会都凑不齐人!
&esp;&esp;一百个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相互不认识,甚至是不同地区,习俗性格大相径庭的学生,线下开会人凑不够就算了,线上也是各说各话。
&esp;&esp;谁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esp;&esp;要么因为不服对方的策略而争论得不可开交,要么因为觉得说话的人是傻逼直接屏蔽了群消息。
&esp;&esp;总之,真个大一新生的九十多个队伍,在拿到名单的一个星期之后,有组织有纪律并且进行了人员分配上交登记备案的队伍,只有三个。
&esp;&esp;校领导和学院老师们十分愉悦地看着这群散沙般的学生们的笑话,没有半点着急。
&esp;&esp;因为等这次实测结束,才是他们真正的大学生活的开始。
&esp;&esp;这群孩子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上,被父母娇纵,被夸赞迷失双眼,被当作未来的花朵容忍。
&esp;&esp;在实测之后,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成年人世界的残酷。
&esp;&esp;“哎,你们班上的学生情况怎么样啊?”
&esp;&esp;“别提了,老样子,哪年不是这副德行,等考完试就好了。”
&esp;&esp;考完试之后,备受打击的学生们才不会不服教官们的管教。不把他们踩进泥里,又怎么扎根、汲取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呢?
&esp;&esp;可惜正式开放登记之后,学生们就只剩三天的时间,到时候登记通道关闭,未进行登记的队伍就会直接失去参赛资格。
&esp;&esp;直到登记通道开放,学生们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机。
&esp;&esp;不少队伍赶鸭子上架,也有先斩后奏提交完名单,又因为队伍配置打起来的,最后几乎在所有学生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下,被匆匆送上照常。
&esp;&esp;经验老到的老师们一边笑着一边摇头。
&esp;&esp;这群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esp;&esp;而开通登记通道的第一天登记的队伍,也是最被各位老师看好的小队。
&esp;&esp;其中最早登记的,是由大一就进入学生会,不到两个月就提升为干部,父亲为亚历克斯帝国上将的天才大一新生——尤金·帕利策尔所带领的队伍。
&esp;&esp;这人从小学就十分出名了,但是他的父亲戍守边防,他也就没有跟着在边缘星系上学,成绩一直相当优异,就算入学的时候并不出名,在短短两个人的时间,就已经靠实力征服了大部分学生。
&esp;&esp;有他在的队伍,几乎所有学生都甘心接受他的安排。当然,帕利策尔也没有乱点兵,他花费了三天时间对全队九十九人进行了了解,分配队伍之后挨个谈话,只用了五天时间就讲名单定下来,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esp;&esp;甚至还多了两天进行磨合,是学校最为看好的人才。
&esp;&esp;第二个队伍是解长乐在的小组。
&esp;&esp;解长乐是个人气和实力兼备打全方位型人才,只要不看笔试成绩基本上是完美的,大部分人都还是比较愿意听他的话。
&esp;&esp;就算一开始有不服的,解长乐也会用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让对方心服口服,五体投地,无地自容。
&esp;&esp;这接货看上去或许二了点,但对机甲和实战的热爱,从小就偷溜进他爹的军舰上战场,被揍都不回去,时间久了耳濡目染,对于战斗部署人员安排,绝对是普通学生比不上的。
&esp;&esp;而第三个队伍,令人意外的,是叶雉声所在的小队。
&esp;&esp;这个小队并没有另外两个队伍那样特别高调有能力的人才,叶雉声在他们眼中不过就是个理论成绩还可以,甚至需要队友保护的、没有精神力只能拖后腿的家伙。
&esp;&esp;他们这组因为没有拔尖型人才,整体水平都偏高,因此队伍定下来之后,线上线下整整吵了五天。
&esp;&esp;眼看着报名通道要开了,叶雉声在群里用机器人刷屏。
&esp;&esp;只要我刷得够多,就没有人看不到。
&esp;&esp;用数量打败音量。
&esp;&esp;叶雉声建议像中学时期那样分小组,八到十人为一个组别,谁看得惯谁就跟谁一组,哪些人谁都看不惯,他们就组成一组相互看不惯。
&esp;&esp;令人意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esp;&esp;总有意见相投的人会想和对方一起行动,也有拿不定主意但不想和几个问题儿童分一块儿的,总之,为了避开和那几个吵得最厉害的分到一起,不到半天时间,就分出来了六个配置完整的小分队。
&esp;&esp;每个队伍甚至连综合实力都相差不大。
&esp;&esp;等小组分出来,再推选小组长,就轻松很多。
&esp;&esp;十来个人吵比一百个人抢能更快争论出答案。
&esp;&esp;除了每个小组的组长,每个组还配备了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