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陆虞一下子明白了孙滢的意思,“夫人怀疑他跟倭人有勾结?”
&esp;&esp;孙滢摇头道:“平江伯世子有些狂妄自大,性格冲动暴燥,爱慕虚荣,华而不实,空有其表。江平伯却是一个老狐狸,他就这么被抓了,着实出乎意料。我总感觉他应该有什么后手。一个庶子,父亲晚上去问责别人,他这个庶子却直接明目张胆地去了青楼,光这一点就很刻意。跟魏知府说不用找了,我猜测人已经出城了,精力多放在海域吧。”
&esp;&esp;大夏和倭人也曾有过友好往来,在大夏万国来朝的鼎盛进期,倭人共派超过二十批数百规模的使者来我大夏,后来就成了双方友好往来,和和谐共处的局面,但前朝的时候却出现了关系恶化,前朝的帝王派了使者前去倭人国,意在建立邦交,却遭到了当权者的回绝,为此前朝两次派兵攻打倭人国,却因各种缘由均以失败告终。
&esp;&esp;随后,前朝皇帝遣使者前往倭人国,或因台风,或使臣被害,文书均未送达,致使邦交断绝。
&esp;&esp;直到太祖登基,这种情况才稍稍好转。
&esp;&esp;倭人国内乱开始,两方势力割据而住,战乱颇发,众多战败的武士和他的主子因为没办法立足,就在海上做起了海盗。这就是百姓和官府所谓的倭寇。
&esp;&esp;另外,周太祖虽然上位了,但是前朝余孽并未一,消灭干净,他们也和海盗相互勾结,持
&esp;&esp;续骚扰大夏的百姓。
&esp;&esp;太祖为避免战乱,让胞弟老镇南王赴岭南建立卫所,然倭寇行踪不定,防御很难。
&esp;&esp;这是陆虞对孙滢和太子讲的大夏国史。
&esp;&esp;孙滢觉得就算再次出使倭人国,也难以和倭人王达成一致对付倭寇的协议,“必须让倭人和大夏先建立起信任,成为友好之邦。这次咱们先不去,让太子派东宫的属官先去探一探虚实再行理论。”
&esp;&esp;太子派了太子府詹事何士安出使倭人国,何士安带上朝见的礼品和诏书,欣然前往。
&esp;&esp;何士安见到了北朝町幕府的大将军利义,态度倒是很恭敬。嘴上答应得十分干脆,但一直等到过年,实则根本没有来大夏的京都朝拜皇上。陆虞和太子府的谋士商量,来年四月再派使者出使倭人国。
&esp;&esp;利交不仅错不认罪,而且狡辩道:“倭寇行为乃大夏海盗所为,朝廷线毫不知情。”并以此为由,婉拒了何士安的要求,令其返程。
&esp;&esp;孙滢给皇上写了份折子,专门提到了此事。
&esp;&esp;何士安却求到了太子那里,想再试一次。
&esp;&esp;孙滢有一种无力感,明明来之前的满满信心呢?
&esp;&esp;最后三人协商,同意了何士安的请求,然而这次仍和上一次一样,无功而返。
&esp;&esp;消息传回京都,皇上想了想,派了鸿胪寺张先等五人前往,皇上本来以为利义会归顺大夏,结果人家把张先扣押在了那里,并且杀了其余四人。
&esp;&esp;问其缘由才知道他们这一次并未见到利义而是见到了怀良亲王,怀良亲王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孙滢前几次送的诏书,怀良亲王不喜皇上的措词,觉得对他不敬,令他深感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