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油然而生。他只是想小酌,却没想到碰上了酒蒙子。最终,他还是闭上眼,将杯中那一两的酒一饮而尽。
&esp;&esp;酒足饭饱后,李姨的精神头是越来越高,而陈岑的脸早已红透,一身酒味。他晃了晃头,尽量保持清醒,说道:“李姨,其实还有一件事想麻烦您。”
&esp;&esp;“麻烦我?”李姨捏起一颗花生米,扔进了口中。一顿酒下来两人的关系也拉近了几分,李姨带着北方人天生的豪爽,打趣着陈岑:“局长家的公子还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岑子,你说罢,你叫我一声姨,咱也得把你当亲侄子来看!”
&esp;&esp;“李姨,其实今天还有人送了我几斤螃蟹。”陈岑指了指院子靠边的一个木桶,颇有些遗憾说道,“这大夏天的,螃蟹容易坏,都放在那一下午了,再不吃就真坏了。这所里有没有做饭的家伙什,李姨,你家离得近,看能不能?”关于林柠的事情,陈岑本想着直接问李姨就行,可转念一想,这要用什么方式问才能得到林柠想要的答案呢?
&esp;&esp;难不成再告诉李姨,林柠怀疑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想要看看户籍本上是怎么写的?他要是这样说,这不缺心眼吗?
&esp;&esp;所以,他打算支开李姨,自己去档案室看看。
&esp;&esp;李姨这才发现院子边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个木桶,她走近一看,那些螃蟹果然都奄奄一息,她忙拍大腿,“岑子,你怎么不早说嘛。等我回去把螃蟹蒸了再喝酒也不迟呀,还能加道菜。”
&esp;&esp;陈岑笑而不语,他怕没醉的李姨不好糊弄。
&esp;&esp;“你先等着,我家就在附近,走几步就到。我这就回去把这些螃蟹处理了。咱们姑侄俩先中场休息,你在这里守着,我很快就回来。”说完,李姨提着木桶,毫不犹豫地推开院子的铁门,朝着家的方向快步走去。
&esp;&esp;陈岑远眺着李姨离去的背影,过了一会儿,转身进入了档案室。白天所里都是人他不好进,晚上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是要是被发现,还真不好解释。
&esp;&esp;陈岑送林柠回过家,,因此对林柠家的位置有个大致的印象。档案室里只存放着安平街道派出所管辖范围内的资料,这让陈岑很快就找到了林柠的档案。他迅速浏览了一遍,尽力记下了自己需要的关键信息。
&esp;&esp;姓名:林柠
&esp;&esp;出生日期:1966年9月9日
&esp;&esp;籍贯:黑省101建设兵团农场
&esp;&esp;与户主关系:母女
&esp;&esp;陈岑也去看了看户主信息,户主赵桂英,籍贯京市。而第二页常住人口登记中,林卫国的籍贯同样是黑省101建设兵团,而且林柠与户主关系上明确写着是母女关系,不是收养。所以,林柠真的想错了?
&esp;&esp;然而,陈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户主并不是林卫国,而是赵桂英。陈岑又看了看户口登记时间,上面显示的是1977年11月1日。
&esp;&esp;这是什么意思?合着这户口是77年才办下来的?
&esp;&esp;77年,户主是赵桂英,赵桂英籍贯就是京市,林家其余三人籍贯都是黑省101建设兵团。
&esp;&esp;陈岑想到了一种可能,赵桂英可能是个知青,当初是下乡去了建设兵团,然后在当地与林卫国结为夫妻,并共同育有林柠和林耀祖两个孩子。等到知青返乡政策实施时,赵桂英便带着林卫国和孩子们一同返回京市,并将他们的户口迁移到了这里。
&esp;&esp;可这也不对啊,知情返乡是从78年才开始的,这怎么77年就把户口都给办下来了呢?办户口起码也需要点时间吧?
&esp;&esp;而且最重要的是,陈岑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也下了乡,他在听父母闲聊时,提起过京市的返乡政策。外地已婚的知青返京只能携带一子女迁入京市,且其农民配偶不能够享受知青待遇。
&esp;&esp;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知青抛妻弃子呢?
&esp;&esp;陈岑这回彻底懵圈了,林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面大有文章啊!
&esp;&esp;林耀祖那个大嘴巴,可不止一次炫耀过他父亲是八级焊工。如果真如陈岑的猜想一般,那么林卫国是如何获得户口和正式工的身份的呢?此外,陈岑刚才还注意到,林耀祖的户口也登记在赵桂英的名下。
&esp;&esp;77年,林耀祖九岁,林柠十一岁,林卫国三十五岁,赵桂英三十岁。
&esp;&esp;这算起来,也是能生下林柠的年龄差。
&esp;&esp;陈岑揉了揉凸起的太阳穴,深深吐出一口浊气,纳闷极了:这到底是什么鬼?
&esp;&esp;“李姨,你知道安平街背后的林卫国一家吗?”陈岑觉得,做人要学而好问,不耻下问才行。于是,等到李姨再次端来蒸熟的螃蟹开始新一轮的夜宵时,陈岑突然发问。
&esp;&esp;院子里回荡着李姨磕螃蟹腿的声音,那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咔嚓咔嚓”,伴随着她轻轻的咂嘴声,她毫无防备,却带着些八卦问道:“你问他们干什么?”
&esp;&esp;“林耀祖是我同学,我常听他们家以前并不住在京市,可他爹又是机电厂的八级焊工。这不是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
&esp;&esp;陈岑解释道但实际上,林耀祖从未明确说过他们家原本不是京城的,即使他说过,同林耀祖不熟的陈岑又怎么可能知道,陈岑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找个借口来打听更多的消息。
&esp;&esp;“害,你说林卫国啊,他那八级焊工也是这两年才评上的。但林卫国确实不简单,脑子活套,以前跟着老师傅学习的时候,不到一年就把老师傅的本事全部学过去了。他天生就就是干这个的,我们家也请他焊过东西,他焊的既结实又美观,比别的人焊得要好看。”
&esp;&esp;李姨赞叹道,“赵桂英也厉害,那时候没工作的人都得下乡,她主动把工作让给了弟弟赵江河,自己去了东北下乡。后来知青回城政策一出台,赵桂英就又拖家带口地回来了。我当时还说她是个疯子,林卫国又没户口,还带着两个孩子回来,单靠她一个人怎么养得活这一家子哦?如今你瞧人家还把生活经营得这么好,我是真佩服她,当初她要下乡我还背地里骂她傻呢。现在看来,人家是觉悟高。”
&esp;&esp;“那林卫国的户口是怎么迁过来的呢?”陈岑好奇问道。
&esp;&esp;李姨瞥了陈岑一眼,靠近陈岑小声道:“谁家没点关系啊?关键是看有没有这个。”她边说边用手指做了个搓钱的动作,暗示着,“我也是听说,是她弟赵江河觉得这么多年亏欠她姐,花大价钱帮他姐夫把户口给办下来了。夫妻两的户口都办下来了,那林耀祖和林柠的户口自然也就好弄了。”
&esp;&esp;陈岑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可心里的疑惑依旧没有解决,知青回城政策是78年底出台的,那户口登记上明明写着77年,可李姨也说林家是政策出台后才回来的。
&esp;&esp;“李姨,他们的户口是你给解决的?”
&esp;&esp;李姨忙摇着头,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