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今道途蒙昧……
&esp;&esp;悲梁础朽,良主乏贤。昔昌帝陵前,行路艰虞,已至穷处,难以兼善……
&esp;&esp;外祸乘隙,不啻乎分裂六合;民心瓦解,无异于宰割天下……
&esp;&esp;伏惟社稷昌明,四海清平,臣昧死再拜。”
&esp;&esp;话音落下,案前搁笔声。
&esp;&esp;宣纸上笔力万钧,洋洋洒洒三千字。不错一字。
&esp;&esp;给事中将笔录下的平戎策整理妥当,交给掌事太监,尽力压抑着狂跳的心脏,将还在发麻的手偷偷往袖口上擦去了冷汗。
&esp;&esp;袖口顷刻见湿一小片,几乎是有些明显。
&esp;&esp;若不是实况危急,他这给事中与那郡守二人鱼游沸鼎,他是真心想为江守君这平戎策喊一声“痛快”的。
&esp;&esp;当然,这个节骨眼上,天子还沉着一张脸叫人揣测不出圣意,给事中自然不敢表露出半点。
&esp;&esp;她写得着实大胆,就像当时那篇奏疏一样,可策论中又张弛有度,每每到锋芒最盛几乎要指着陛下鼻子骂时,突然又峰回路转引出当今家国困境的最优解。
&esp;&esp;几度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就像画了个圆,最后还是不忘初心,要停战。
&esp;&esp;要停战,将那些无故横征来的兵役返还故乡。
&esp;&esp;要停战,将那些多加收敛来的赋税用于百姓。
&esp;&esp;那西戎北狄怎么办?
&esp;&esp;一来边关三大关隘镇守住国家几十年来无忧无恙,我国百姓不必为此烦忧。二来西北此时水系本就不发达,轻易一场干旱,漫漫黄沙天下又是无数尸骨,他们尚且自顾不暇。
&esp;&esp;那血海深仇不报么?
&esp;&esp;梁明帝要出兵征讨的消息早已传出去了,打仗从来讲究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不到朝堂派来的兵力,戎狄又能一直枕戈待旦多久,日日提心吊胆总有精力耗竭的时候。
&esp;&esp;陛下应该耐心些,届时就费不了多少兵卒。
&esp;&esp;再退一步来讲,当年先帝与戎狄是立了条约的,二者互不侵扰。陛下不顾境内患难,短时间内急敛暴征,只为趁其病弱不备攻打过去,这样在史书上恐怕不会好听到哪里去,想要借此功劳泰山封禅更是无稽之谈。
&esp;&esp;江守君大概真是耗了心血,额角出了些细密的汗,她闭了闭眼,等待梁明帝发话。
&esp;&esp;梁明帝毕竟不是第一天才做君王,他只是功利,并不是蠢。
&esp;&esp;他抬了抬手,让吏部给事中退出了大殿,手指不自觉地捏着这纸策论。
&esp;&esp;“江爱卿好才学,只不过你绕这么大个圈子,还不打算跟朕图穷匕见么?”
&esp;&esp;“陛下。”
&esp;&esp;江守君抬起头来,目光紧紧盯着梁明帝身后烛台上的烛光,盯得久了,眼前有些发黑,太灵台确是从未有过的清明。
&esp;&esp;“眼下各州青绳病肆虐,诏书上言明此病不是瘟疫,陛下却有要封楚州城的打算,是又当又立,还是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