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的父母对他们三兄弟一视同仁,结果弟弟袁隗自成年后,便处处与他作对,他不想重蹈自己兄弟的覆辙,将全部的资源都向长子倾斜,结果使得袁术与自己离心不说,就连袁绍这个婢生子,表面装着顺从自己,稍微有点权利之后,也开始和自己反着来,背地里搞小动作,不将长兄放在眼里。
&esp;&esp;再看袁基呢?过度保护让他有些不合时宜的天真,他的两个弟弟都开始利用太学、姻亲、朝廷的人脉,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而长子手中,竟然清一色的都是从自己手里继承的幕僚。
&esp;&esp;对于袁基的问题,袁氏的其他公子没有回答之前,幕僚们是不敢发言的,袁术于是先回答道:“断不能将两位刺史调走,一旦宫里有变,袁氏手中无兵,大将军独木难支!”
&esp;&esp;袁逢这次叫段宁和董卓来,正是因为皇帝下旨,催促并、凉刺史,立刻离京上任。
&esp;&esp;皇帝都快死了,掌管尚书台的太傅袁逢不可能自断双臂下这个指令,因此这个诏书,分明是把持宫禁的宦党们所出。
&esp;&esp;袁术的话说得很对,但是说了等于没说,袁氏谁不知道董卓和段宁不能走,但是旨意一个接一个,袁氏能撑到几时?
&esp;&esp;士人弹劾宦官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祸乱朝纲,可是朝廷以谁为纲? ——皇帝,若是皇帝的旨意都不遵守,袁氏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
&esp;&esp;自从皇帝闭门不出,袁氏就计划以关西兵力诛宦官,彻底解决外臣无法接触皇帝,而导致士人与皇帝互相不信任的问题。
&esp;&esp;结果不出意外地,还是出了意外。
&esp;&esp;一个名叫孙坚的无名小卒,坏了袁氏的事。
&esp;&esp;孙坚是徐州下邳县丞,因作战勇猛而得到皇甫嵩的赏识,随皇甫嵩讨伐黄巾立下功劳后,又跟随他讨伐北宫伯玉的叛乱。
&esp;&esp;袁氏原本计划,讨伐北宫伯玉的关东将领班师回朝后,便能就地驻扎,以待时机。
&esp;&esp;结果孙坚因为目睹了董卓的不战而退,在董卓回京后,向朝廷弹劾了董卓。
&esp;&esp;虽然袁氏出面,将弹劾的奏章压了下去,但是董卓带着兵马回京后,立刻就引起了那些官员的不满。
&esp;&esp;他们一边怕一边骂,还连带着打了胜仗的段宁一起。
&esp;&esp;你们这些关西军,不打羌人,留着兵力来洛阳城,是想打谁?
&esp;&esp;弹劾之声再起,加上宦官势力在里面搅合,袁氏不得不向朝廷请命,任董卓和段宁为两州刺史——剥去了将军的头衔,明升暗降。
&esp;&esp;但名义上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士宦交锋你来我往,袁氏见招拆招,宦官们就搬出终极杀器——皇帝。
&esp;&esp;天子一日不死,尔等终究是臣,段宁猜到袁氏顶不住皇命,董卓和她之间二选一,袁氏恐怕要放弃一个。
&esp;&esp;她对士宦之争不感兴趣,留在这里无非是担心生母,既然迟早是要走,何不薅点羊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