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终于将赶稿所造成的缺陷修改完毕,从明天开始正式的更新,为了避免读者的疑惑,我解释一下,是上个月最后一天赶稿赶出来的,情节不太连贯,而实际上才是一百六十五章的内容,我把内容调换了一下,并码好了,这是为了避免大家重复的订阅,是我新更上的一章,看书的朋友特别注意了。〈 )
落日的余辉下,一辆普普通通的蓬车,在一些士兵的护卫下,载着长老希伯来,驶向圣地喀黎斯。
在老将提拉而多战死的噩耗传到克利斯罗尔的皇宫里,忧愁的老国王就要求自己这个老朋友再去往喀黎斯一趟,看看年轻的巫师盟友是否做好了准备,能够尽快的结束这灾难。
其实,当战局转变之后,老国王变的更加的担忧,这源于历史上有数的几次由于宗教争端所引起的战争,无不以惨烈的屠杀做为结尾。
前方行进的士兵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听到这喧哗声的希伯来眉头微皱,示意车夫停止前进,他拿起身旁的手杖,下了马车。
一众士兵围拢在前方,老希伯来隐隐的听到一些议论和感叹之声,他的心中有着不太好的预感,等他蹒跚的走到那个突起的沙丘前,淡淡的血腥味使他明白,沙子上那些黑色的印记正是已经干涸了鲜血。
在沙丘的侧面,一只灰黑的手擎了出来,无力的想要抓住些什么,这只手,只有三根指头,无名指和尾指已经被利刃砍断,伤口的鲜血早已流尽。
一众士兵看着希伯来长老,希伯来点了点头之后,这些士兵就开始用随身携带的武器挖开了这个沙丘。
随着士兵的挖掘,附近开始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腐尸味,老希伯来轻微的咳嗽了几声,面色平静的站在原地等待着。
最后,在挖开的那个沙坑里,凌乱的叠压着四具尸体,其中的三个人明显是罹难的卡尔斯塔特人,最后,还有一名波尔人,他穿着蓝色的布道教服,这衣服最能表明这个波尔人的身份,这个人,正是一名神甫。
老希伯来看了这四具尸体几眼,末了,抬起头叹了口气,吩咐那些士兵好好的安葬这四个罹难的信徒。
希伯来吩咐车夫从拿下了蓬车车厢里垫着几张毯子,按照卡尔斯塔特的习俗,那些士兵用毯子垫在这些罹难者身下,然后重新的入土安葬。
希伯来站在蓬车外,直到看到那些士兵妥善的安葬了全部的死者之后,他才又叹了口气,重新的登上了马车。
看来,老国王和他最为担心的事情已经开始生了,希伯来能预感,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还会不断的碰到罹难的卡尔斯塔特信徒,想到这里,他突然掀起了帘子,督促车夫连夜的赶路,恨不得今天夜里就能赶到喀黎斯。
早在三天前,波尔的士兵已经进入了信仰的教区,最先罹难的是那些流散在外的布教者,他们没有任何的讯息使他们足以避开这场灾难,在遭遇波尔的士兵后,尤其是遭遇了三大祭祀所率领的神圣骑士团,那些以神圣为名号的骑士们,毫不犹豫的用手中的长剑,屠杀了这些在他们眼中的异教徒。
这场战争,至此已经彻底转变成了宗教战争,这战争中已经再无任何一丝的怜悯的存在。
卡尔斯塔特的军队接到老国王的命令,一边奋力的抵御着波尔军队前进的步伐,一边四处的收拢着那些流散的信徒,免的这些身为同胞的沙漠子民死在侵略者的刀剑之下,这些流散的信徒大多数自愿的留在了卡尔斯塔特的军队中,年轻人做为军队牺牲者的补充,加入了抵挡侵略者的新军之中,而年老的长者,则加入了后勤的队伍。
这些罹难的消息不可能不会传到喀黎斯,但是,爱德华却自认为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依靠手中的力量还并不足以彻底的扭转整场的战争,他只能选择在焦虑之中继续的忙碌和等待下去。
庇佑神殿归来之后,他是有种办法,但是,他在理智上拒绝这种办法,用信徒的牺牲来换取这场战争的转机,爱德华还不具备如此心志。
老迪卡凯恩忧心忡忡,又别无办法,只能选择跟爱德华一样继续的等待下去,他倒是连续的往十二个教区送出了他的命令,一旦战争逼近其中的一个教区,那些教区的主教要马上让全部的信徒安全的转移到其他的教区。
此时,信仰暂时还能够约束这些信徒,不至于因为战争的压迫和对信仰的虔诚,而干出某些不受控制的事。
在矮人以及铁匠的努力下,一万三千套制式铠甲与武器被赶制了出来,这一万三千套铠甲与兵器武装了几乎全部的战士们,剩下的两千套,也能在数日之后就能完成,这一万三千套铠甲倒是确实如同矮人木锤最先承诺的那样,有着极为卓越的防御力,而那些兵器,也有着远于当世军队中制式兵器的锋利度与坚硬度,这些铠甲和兵器,当会为这些战士在奔赴战场后多提供一丝保障。
这一万三千套铠甲与兵器终于使终日纸上谈兵的敦克而与雪拉扎德有了那么一丝的慰藉,但是,无论这铠甲再坚固,这兵器再锐利,圣战战士团都是一支彻头彻尾的新军,虽然信仰能给予这些战士信心和勇气,但是,一支没有经过战场洗礼的军队,永远算不上真正的军队。
随着战争的转变,侵略军逐渐进入信仰的教区,这些战士们逐渐变的不安分了起来,从最初的私下议论,到这几天里的联名向敦克而请战,都被敦克而毫不留情的拒绝了,这一万四千人的队伍,在此时奔赴战场,假如不会被战争惨烈吓呆,也会在正规的军队撕杀之间被打的溃不成军。
敦克而当然不愿意这些战士死在毫无意义的牺牲之中,此时,他也是在无奈的等待,等待在不能等待的时刻来临前,爱德华能为这场战争带来的转机。
波尔军队进入教区的第三天,卡尔斯塔特军队刚刚结束了一场与波尔军队的撕杀,波尔依靠着严密的防御阵型,始终使卡尔斯塔特的军队难以撕裂对方的阵型,只能在牺牲了一些士兵的生命后,无奈的选择撤退。
在他们撤退的道路上,巡游的卡尔斯塔特士兵在空旷的视线尽头现了一行人,这三十几个风尘仆仆的行者看起来正是流散的布教者,这些巡游兵迎了上去之后,在通过询问再次确定了这三十几个个人身份之后,就明确的告知了他们,战争的灾祸近在他们眼前,他们最好避开这灾祸,前往安全的教区。
得知这些消息后,这三十个几个布教的信徒倒是没有表现的太过惊慌失措,他们几个人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的商议与交流,就直接决定要加入卡尔斯塔特的军队中,为抵挡侵略尽自己的一份力,这倒是颇为令这些巡游兵感叹信仰所能赋予这些信徒的果断与勇气。
于是,这些巡游兵就按照之前的惯例,将这些布教的信徒带到了卡尔斯塔特的军队当中,这三十几个人有大半是年龄偏大的老者,有少数会武技的年轻人,但是,这些会武技的年轻人又不愿脱离这个队伍,最后,军队中的一个将领将这三十几个人全部安排到了后勤的队伍上。
为了尽力保障这些军队编制之外的信徒的安全,卡尔斯塔特军队的长官倒是特意的拨下了一批皮甲和制式的弯刀,至于其他的后勤士兵,大多数并没有编制的装备。
这三十四个人于当天分了装备,编制进了后勤队伍,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这三十几个人倒是和其他的后勤士兵一样,忠实的执行着分派的任务,但是,在闲暇的时刻,他们主动结交了后勤队伍里的所有流散的信徒,并且开始组织宗教性质的集会,在每天傍晚的时候,其他的后勤士兵往往会听到数百信徒集体的晚祷声。
后勤的长官将这个情况报告了上去,但是,大多将领却认为,他们既然是信徒,那么